要我说啊,汉服里的 “上衣下裳”“深衣”“通裁”,就像咱们现代衣服的 “T 恤配裤子”“连衣裙”“长款风衣”—— 看着都像 “长衣服”,但 “咋拼接”“咋穿” 的逻辑完全不一样。今天咱就用 “穿衣服” 的日常逻辑,把这仨掰扯清楚,保证你看完能拍着大腿说:“哦!原来区别在这儿啊!”

 

先唠 “上衣下裳”:最古老的 “两件套”,上下各管一摊

 

“上衣下裳”(shang,二声)是汉服里最 “老资格” 的形制,字面意思就是 “上身一件衣,下身一条‘裳’”—— 注意,“裳” 不是现在的裙子,更像 “分片的裙裤”,老祖宗管这叫 “衣者,依也;裳者,障也”:上衣遮上半身,下裳挡下半身,各司其职。

 

核心特点:上下分开,各有各的 “身份证”

 

  • 上衣:就是上半身的短衣,一般到腰或肚脐,交领右衽(老规矩),袖子可宽可窄,系带在腰间。比如商周时期天子祭天穿的 “玄衣纁裳”(黑色上衣 + 浅红色下裳),上衣绣 “日、月、星辰”,下裳绣 “山、龙、华虫”,分工明确,绝不上身图案绣到下裳去。
  • 下裳:不是一块布围起来的裙子,而是 “分片缝合” 的 —— 最原始的是 “两片裳”(前后各一片,像围裙前后围),后来发展成 “四片”“六片”“八片”,每片都是梯形,缝合后两侧有褶子,走路时能迈开腿。系的时候用带子勒在腰上,有点像现在的 “百褶裙裤”,但更宽松,方便跪坐(商周人吃饭都跪坐,太紧了硌得慌)。

 

一句话总结:就像现在穿 “T 恤 + 运动裤”,上衣归上衣,裤子归裤子,脱一个不影响另一个。

 

再看 “深衣”:“上下连体” 的 “礼制款”,一块布裹出仪式感

 

深衣是汉服里最 “讲究” 的形制,字面意思 “被体深邃”—— 衣服长到能盖住全身,而且上下是连在一起的,不是上衣下裳那样分开两件。但它的 “连体” 不是随便连,得符合 “规、矩、绳、权、衡” 这些儒家礼制,所以古人说 “深衣,所以表德也”,穿深衣等于把 “道德规范” 穿在身上。

 

核心特点:连体剪裁 + 系带收腰,仪式感拉满

 

  • “一块布绕出来的衣服”:深衣的剪裁是 “平面整幅”,拿一块长长的布(幅宽约 50 厘米,长度能从脖子垂到脚踝),对折后在腋下缝合,留出走动的空间,然后在腰部用大带子(腰带)勒紧,让衣服贴在身上。没有肩线、没有袖窿,全靠系带调整松紧,穿上身像 “一个宽松的筒状连衣裙,但腰部勒得很紧”。
  • 分 “曲裾” 和 “直裾” 两大款
    • 曲裾:下摆像 “蚊香” 一样绕圈,从腋下开始缠,缠一圈、两圈甚至三圈,最后用腰带固定住,走路时裙摆拖地,像小尾巴甩来甩去(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就是三绕)。为啥绕这么多圈?有说为了遮羞(古代裤子没裤裆,深衣长到脚踝 + 绕圈能盖住),也有说为了显庄重(绕得越多越费布,越能体现身份)。
    • 直裾:下摆不绕圈,直挺挺垂下来,像现在的 “长款衬衫裙”,系带在腰上,简洁利落。汉朝以后直裾更流行,因为穿脱方便,日常和正式场合都能穿。

 

一句话总结:就像现在的 “长款连衣裙”,但必须是 “没拉链没扣子,全靠腰带勒出腰线” 的复古款,而且裙摆要么绕圈要么直垂,绝不能有现代连衣裙的收腰、开叉设计。

 

最后说 “通裁”:“上下通直” 的 “懒人款”,简单粗暴但百搭

 

“通裁” 这个词听着专业,其实特简单:“通” 是 “贯通”,“裁” 是 “剪裁”,意思是上衣和下裳的布料 “从头到脚一体剪裁”,中间没有明显的 “腰线分割”。说白了,就是 “一块布从领口剪到下摆,直接做成一件长衣服”,穿的时候往身上一套,系带一系就完事,堪称汉服里的 “懒人友好款”。

 

核心特点:直上直下 + 宽松衣身,日常穿贼方便

 

  • “没腰没胯,套上就走”:通裁的衣服衣身都比较宽松,从肩膀到下摆基本是直的(或微收),没有深衣那种 “腰部勒很紧” 的仪式感,也没有上衣下裳的分片感。比如:
    • 直裾(对,直裾其实算通裁的一种!):前面说深衣时提到直裾,其实它更偏向通裁,因为剪裁是 “上下一通到底”,没有曲裾的绕圈,日常穿居多。
    • 道袍(明朝爆款):衣身长到脚踝,袖子宽宽的(琵琶袖或直袖),两侧从腋下到下摆开叉(叫 “暗摆”),里面可以穿裤子,走路时开叉处露出裤脚,方便活动。道士、书生、老百姓都爱穿,相当于现在的 “长款风衣”,保暖又潇洒。
    • 圆领袍:领口是圆的(区别于交领),衣身通裁,两侧开叉,腰间系蹀躞带(挂玉佩、刀子的腰带),唐朝以后流行,男女都能穿,骑马、办公都方便,堪称古代的 “休闲西装”。
  • 和深衣的区别:深衣强调 “礼制”,必须符合 “绕圈 / 直垂 + 勒腰” 的规矩;通裁更注重 “实用”,只要 “上下一体剪裁” 就行,领口(交领、圆领)、袖子(宽袖、窄袖)、开叉(有开叉、没开叉)都能随便改,主打一个 “舒服就好”。

 

一句话总结:就像现在的 “长款卫衣”“风衣”,上下布料一体剪裁,没有明显的 “上衣下摆” 和 “裙子腰线”,怎么舒服怎么来,仪式感靠边站。

 

终极区分指南:看 “上下是不是一家”+“有没有仪式感”

 

形制 上下关系 穿着场景 灵魂比喻
上衣下裳 分开两件,各穿各的 最正式(祭天、婚礼) T 恤 + 西装裤(商务套装)
深衣 连体,系带勒腰,有绕圈 / 直垂 次正式(朝会、祭祀) 系带款复古连衣裙(必须按规矩穿)
通裁 连体,通直剪裁,宽松为主 日常(上班、逛街) 长款卫衣 / 风衣(舒服就完事)

 

举个栗子:一秒区分 “穿的是哪种”

 

  •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穿 “短上衣 + 分片裙,上衣和裙子颜色 / 图案不一样”,那是上衣下裳(比如商周玄衣纁裳、明朝祭服);
  • 如果看到 “长到脚踝的连体衣,裙摆绕圈或直垂,腰间勒着宽腰带”,那是深衣(比如马王堆曲裾、汉朝直裾);
  • 如果看到 “长到脚踝的连体衣,领口圆的 / 交领的,两侧开叉,袖子宽宽的,穿起来松松垮垮”,那是通裁(比如明朝道袍、唐朝圆领袍)。

 

说白了,老祖宗设计这三种形制,就像咱们现在分 “商务装”“礼服”“休闲装”—— 场合不同,穿的 “规矩” 也不同。下次再看汉服,先瞅 “上下是不是连在一起”,再看 “有没有勒腰 / 绕圈”,保准一认一个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