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我说啊,汉服里的 “上衣下裳”“深衣”“通裁”,就像咱们现代衣服的 “T 恤配裤子”“连衣裙”“长款风衣”—— 看着都像 “长衣服”,但 “咋拼接”“咋穿” 的逻辑完全不一样。今天咱就用 “穿衣服” 的日常逻辑,把这仨掰扯清楚,保证你看完能拍着大腿说:“哦!原来区别在这儿啊!”
“上衣下裳”(shang,二声)是汉服里最 “老资格” 的形制,字面意思就是 “上身一件衣,下身一条‘裳’”—— 注意,“裳” 不是现在的裙子,更像 “分片的裙裤”,老祖宗管这叫 “衣者,依也;裳者,障也”:上衣遮上半身,下裳挡下半身,各司其职。
- 上衣:就是上半身的短衣,一般到腰或肚脐,交领右衽(老规矩),袖子可宽可窄,系带在腰间。比如商周时期天子祭天穿的 “玄衣纁裳”(黑色上衣 + 浅红色下裳),上衣绣 “日、月、星辰”,下裳绣 “山、龙、华虫”,分工明确,绝不上身图案绣到下裳去。
- 下裳:不是一块布围起来的裙子,而是 “分片缝合” 的 —— 最原始的是 “两片裳”(前后各一片,像围裙前后围),后来发展成 “四片”“六片”“八片”,每片都是梯形,缝合后两侧有褶子,走路时能迈开腿。系的时候用带子勒在腰上,有点像现在的 “百褶裙裤”,但更宽松,方便跪坐(商周人吃饭都跪坐,太紧了硌得慌)。
深衣是汉服里最 “讲究” 的形制,字面意思 “被体深邃”—— 衣服长到能盖住全身,而且上下是连在一起的,不是上衣下裳那样分开两件。但它的 “连体” 不是随便连,得符合 “规、矩、绳、权、衡” 这些儒家礼制,所以古人说 “深衣,所以表德也”,穿深衣等于把 “道德规范” 穿在身上。
- “一块布绕出来的衣服”:深衣的剪裁是 “平面整幅”,拿一块长长的布(幅宽约 50 厘米,长度能从脖子垂到脚踝),对折后在腋下缝合,留出走动的空间,然后在腰部用大带子(腰带)勒紧,让衣服贴在身上。没有肩线、没有袖窿,全靠系带调整松紧,穿上身像 “一个宽松的筒状连衣裙,但腰部勒得很紧”。
- 分 “曲裾” 和 “直裾” 两大款:
- 曲裾:下摆像 “蚊香” 一样绕圈,从腋下开始缠,缠一圈、两圈甚至三圈,最后用腰带固定住,走路时裙摆拖地,像小尾巴甩来甩去(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就是三绕)。为啥绕这么多圈?有说为了遮羞(古代裤子没裤裆,深衣长到脚踝 + 绕圈能盖住),也有说为了显庄重(绕得越多越费布,越能体现身份)。
- 直裾:下摆不绕圈,直挺挺垂下来,像现在的 “长款衬衫裙”,系带在腰上,简洁利落。汉朝以后直裾更流行,因为穿脱方便,日常和正式场合都能穿。
“通裁” 这个词听着专业,其实特简单:“通” 是 “贯通”,“裁” 是 “剪裁”,意思是上衣和下裳的布料 “从头到脚一体剪裁”,中间没有明显的 “腰线分割”。说白了,就是 “一块布从领口剪到下摆,直接做成一件长衣服”,穿的时候往身上一套,系带一系就完事,堪称汉服里的 “懒人友好款”。
形制 |
上下关系 |
穿着场景 |
灵魂比喻 |
上衣下裳 |
分开两件,各穿各的 |
最正式(祭天、婚礼) |
T 恤 + 西装裤(商务套装) |
深衣 |
连体,系带勒腰,有绕圈 / 直垂 |
次正式(朝会、祭祀) |
系带款复古连衣裙(必须按规矩穿) |
通裁 |
连体,通直剪裁,宽松为主 |
日常(上班、逛街) |
长款卫衣 / 风衣(舒服就完事) |
-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穿 “短上衣 + 分片裙,上衣和裙子颜色 / 图案不一样”,那是上衣下裳(比如商周玄衣纁裳、明朝祭服);
- 如果看到 “长到脚踝的连体衣,裙摆绕圈或直垂,腰间勒着宽腰带”,那是深衣(比如马王堆曲裾、汉朝直裾);
- 如果看到 “长到脚踝的连体衣,领口圆的 / 交领的,两侧开叉,袖子宽宽的,穿起来松松垮垮”,那是通裁(比如明朝道袍、唐朝圆领袍)。
说白了,老祖宗设计这三种形制,就像咱们现在分 “商务装”“礼服”“休闲装”—— 场合不同,穿的 “规矩” 也不同。下次再看汉服,先瞅 “上下是不是连在一起”,再看 “有没有勒腰 / 绕圈”,保准一认一个准!